关于崖葬分布介绍,崖葬分布简介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随便一说就是上下五千年,认真的追溯下就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在这时间的场合里面,老祖先留下了很多的古文化,人们现在还在学习和应用着。丧葬习俗也是文化中的一种,其中有崖葬这么一说,一起看看丧葬习俗中的介绍吧。  崖葬分布  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随便一说就是上下五千年,认真的追溯下就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在这时间的场合里面,老祖先留下了很多的古文化,人们现在还在学习和应用着。丧葬习俗也是文化中的一种,其中有崖葬这么一说,一起看看丧葬习俗中的介绍吧。

  崖葬分布  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各岛屿。据碳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及至近代,部分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恩施州崖葬  从战国后期直到唐宋(有的地方甚至延续到了明代),恩施州流行着一种奇特的葬俗——崖葬。

  恩施州的崖葬文化系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据有关学者考证,其族属应为濮、僚、越,而这里的濮、僚、越与巴文化和土家文化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崖葬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悬棺,是指在悬崖峭壁上钉桩搁棺匣,其词源于梁陈间顾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一语。恩施州的悬棺除了在悬崖上钉桩横搁棺以外,也有将棺木置于崖墩的,以巴东的龙船悬棺遗迹最为典型。二、岩罅:又称崖葬,即利用自然岩罅放置棺木。恩施州的岩罅葬在巴东、建始、恩施、宣恩、来凤、咸丰等县市均有发现,单是咸丰县境内就已发现这类俗称为“箱子崖”、“柜子崖”、“仙人崖”的岩罅葬遗迹达七处之多,均是以自然崖壁上的洞穴为藏柩之所。三、岩椁墓:即人工“在石岩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恩施州的岩椁墓主要分布于建始与利川境内,仅在利川齐岳山以西地区就发现此类岩椁墓遗迹十余处,均是在红砂岩上人工开凿洞室作为藏柩之所,以利川七孔子岩椁墓群最为典型。悬棺葬的葬具多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式棺、盆形棺、屋形棺、斗形棺、箱式棺等。恩施州崖葬多为二次葬,其中有单人葬,也有群葬,群葬多为先后几次葬入。

  崖葬恩施州境内的崖葬除巴东与长江有联系以外,主要分布在清江、酉水、唐崖河、建南河等水系里。崖葬墓的风格特点以及埋葬的时间都与三峡有很大差别,属晚于三峡地区的崖葬墓。目前恩施州境内已调查的崖葬墓共38处,其中自然洞隙的有21处,人工凿成的洞隙17处。而在清江水布垭嫣家坪考古工地发掘的岩屋顶崖葬是恩施州境内最早的巴人家族群葬的崖葬遗址,时间大概在西周晚期,从出土的随葬品看,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1992年8月30日恩施州博物馆在来凤县卯洞的仙人洞崖葬抢救性发掘中,考古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洞内,悬棺葬全部集中在洞口。洞口高约30米,宽约15米,洞深200多米。洞顶落下的巨大石头在洞口形成了一个高台,人们在台上以大木柱为梁,上面铺着木板而建成的“仙人居”,“仙人居”上面放置大小棺木十余具,棺木分三种类型,即船形棺、槽式棺和箱式棺。在一完整的箱式棺内发现有一人及股骨,还有西兰卡普碎片和丝织带,根据现场观察是用西兰卡普包裹起来,在用丝织带捆紧后放入葬具的。在抢救性发掘发现随葬品130多件,时间跨越两晋、隋、唐、宋、元几个不同时代。按质地分有铜器、铁器、瓷器、木器、陶器、皮革和丝织品;按用途分有兵器、渔具、乐器、文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如铜熨斗、铜盘、铁刀、铁砧、铁马镫、柳叶形铁剑、八耳铁釜、陶瓷多足砚、四系瓷罐、木桨、皮革铠甲、丝织带和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

  恩施州的崖葬是一种奇异的葬俗,它作为一种古文化遗存,崖葬特有的神秘色彩以及人文、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的重大研究价值,将越来越受专家学者所关注。

  总结:死亡,是我们的人生的终点,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很多,崖葬也是其中的一种。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每日星座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 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div class="fafsa-VhMDcw

关于崖葬分布介绍,崖葬分布简介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fengshui/18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