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八字中何为真命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和《黄帝内经·素问》,后又有各代诸子进行论释作注。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进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特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和《黄帝内经·素问》,后又有各代诸子进行论释作注。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进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特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宛然一太极也阴阳者,道之用:虚实者,拳之用;阴阳之虚实,拳道之用也:用者,变化也,规律也。。

周敦顾《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阳”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太极”为混沌未分的元气。“太极”的动静,无形无状,微妙不测,称之为“神”,即“太极”的微妙作用。他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物质的动静是机械的,动就是动,静就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神则动而非动,静而非静,是超乎动静的,神是万物运动的最后推动者,“神”是万物变化运动的内在根源。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意,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

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岁。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身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瘵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太极拳与气功、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攻防含义,能取得攻防实效。它虽讲究以静制动,却不意守某一具体部位,而是以动作为核心,意识、呼吸皆围绕动作来运行。太极拳,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心”和“心法”与人的行为动作完美结合,直接激发人体的潜能,它在理念上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文化;气功的主要作用是健身强心和延年益寿、启发智能和增强智慧、陶冶性情和涵养道德,它更偏重的是“清静无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道教精神;舞蹈是以躯体为表现媒介,通过人体作出种种与由安全的理性控制的平常肢体行为不同的表演性动作,来表现一般的生活和自然。

法国一些舞蹈教师认为:“作为表现媒介的人体可分成三个区域:头部和颈部为精神区域,躯干为精神一情感区域,臀部和腹部为物质区域。此外,胳膊和腿是人体探测外部世界的接触器一附着于躯干的手臂有一种精神一情感特征,而附着下半部躯干的腿又具有一种物质特征。身体的每一区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例如,胳膊可以分成具有物质特征的上臂、具有精神一情感特征的小臂以及具有精神特征的手,腿亦可作此相似划分。”这种植根于希腊传统的理论与太极拳中的“三节”论有相通之处。

书法与太极拳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共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沃土之中,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儒、道、释”三教文化精神的灌溉与滋养,便没有书法艺术与太极拳。所不同的只是中国书法因与“汉字和毛笔”的特殊血缘关系,造成书法家必须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和丰富表现力的人。太极拳在创造过程中,把《易经》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兼收市虵文化精髓,重点和传统中医学理论相融合,不间断地汇集诸多拳种之长,从而形成与书法不同的另一枝民族文化精神奇葩。从总体上说,儒、道、佛三教归一,讲的都是一个如何“作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只是在具体修炼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上,有所不同。

批八字中何为真命

太极拳完全以传统太极文化理念为指导,以逆向思维“无论如何做,都是不对的。”作为技击术的指导思想来保持它本身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其每个动作本身皆具备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它以练习技击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与格斗为运动形式,来实现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太极拳结合传统道家的吐纳、导和中医经络理论以激发人体潜能来实现武术御敌的原始目的,集健身与御敌之功效,把武术文化“修习”的念推向极致,使太极拳从一种武术文化变成传统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人与传统太极文化的交融。

中国书法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发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书体已经定型、达到成熟,以后只是流派风格衍化,而太极拳在这个时期才刚开始萌芽。它们一个是“文”,一个是“武”,两者在练习和运用过程中不存在着“形式”上的相通,而且在神韵方面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一致的。郝经认为万物之精神气象生于笔端,画挥运体现着太极之道理。技不精,无以尽其道;道不尽,就没有技术的意义。技术得于天然,为得天然而功。“从技入于道”,从实践中悟道,深化对道的认识,假笔墨来表现主体精神,一画之中体现宇宙本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与太极拳都是一种“手舞足蹈”的人体语言,二者在反应的机理和表现方式上是一“通合”的状态。书法与太极拳皆为人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的表现方式,都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手舞足蹈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最强烈的一种反应方式。《尚书》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歌之;歌咏之不足,则蹉跎之,蹉跎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bazi/2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