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算命说多动点木心是什么意思的词条

木心的出现是突然的,因为他太特别,他的创作从民国到当下、从古典到现代,尤其是看他的《文学回忆录》更是惊讶于他的观点与创作。陈丹青曾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无论陈丹青的赞美正确与否,但是木心的很多诗与小说确实是应该被重视。他的一些诗想要对齐魏晋的风度,

木心的出现是突然的,因为他太特别,他的创作从民国到当下、从古典到现代,尤其是看他的《文学回忆录》更是惊讶于他的观点与创作。陈丹青曾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无论陈丹青的赞美正确与否,但是木心的很多诗与小说确实是应该被重视。他的一些诗想要对齐魏晋的风度,清谈之中格调很高。而他的一些小说也确实立意很深,语言、手法都非常的成熟干净。

木心与陈丹青

2006年,木心回国定居。

木心回故乡乌镇定居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鲁迅祭》,他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大哉鲁迅,五四一人,凡爱读鲁迅者都可能成为我的良友。

但是在木心对鲁迅的评价中也不乏贬低的话,比如在谈到鲁迅对待魏晋的态度时,木心这样评价:

鲁迅自己弄不清自己的心态。他爱魏晋,一说,却成了讽刺取消魏晋。……《魏晋》,真称得上“言不及义”。

所以木心对待鲁迅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是木心深受鲁迅的影响,他曾经谈到自己最喜欢的鲁迅的文章,比如孔乙己、故乡、范爱农等等,但是在这其中竟然没有提及鲁迅最被人乐道的文章之一《祝福》。

其实本心本人写过一篇“祝福”,这就是《温莎墓园日记》中的一篇小说《寿衣》,无论从立意还是人物来看,《寿衣》这篇小说都可以看做是对鲁迅《祝福》的致敬。但是木心有自己的想法,《寿衣》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手法与《祝福》大不相同。

《寿衣》比之《祝福》技巧性更强,故事更自然,而鲁迅旨在批判,木心则另辟蹊径从同情入手。

永恒的主题:善良与苦难

《寿衣》是对《祝福》的致敬,所以木心安排了一个人物“陈妈”来对应“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事的开头直接写陈妈,但是木心不介绍她的身世,只是说明她来“我们家”做厨娘。

陈妈掌厨,只会做普通的家常菜,好在洁净仔细。

陈妈是个能干的人,刚开始她只会做普通的菜,但是在“我和姐姐”的戏弄之下、在她专门去打听我们爱吃的菜之后,她慢慢的做出了家人认可的菜目。所以母亲当面夸她“花过心思下过功夫”。

陈妈的能干与小心谨慎被刻画了出来,但是这个细节也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暗示——陈妈费尽心思是为了服侍好我们,而服侍好我们是为了留下来,她为什么那么想要留下来呢?

好的内容不会直接写人物的心思,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来说明,在整篇小说中没有对陈妈的心理描写,但是陈妈的心思与情感却总是跃然纸上。

老照片—木心的家庭

所以在与我们的相处中,我们接受了陈妈而陈妈也融入了我们,她说:“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一年后,她脸上的黄翳蜕去显得白胖起来,而陈妈在厨房也经常有肥美的鲫鱼头与酒吃。这两个细节说明陈妈在我们家的待遇很好,更重要的是为了突显我们家与陈妈有了很好的感情,有一次“我”甚至弹风琴给她听。

同《祝福》一样,在这些铺垫都做好之后,自然而然转折要出现了:

男仆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我走近:

“你们明白地说,发生了什么事?”

“陈妈的老公,闯到厨房里,我们打了他。”

于是便借此说明了陈妈的身世:她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这个来闹事的男人是陈妈的第三个丈夫。第一个是她做童养媳时便夭折的,而她受不了公公的猥亵,便跳水寻了短见。然后她被一个捕蟹人就了上来,并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是这个好心人不久之后也死了,一个瘸子为捕蟹人买棺成殓,而这个瘸子就成了她的第三个丈夫,但是这个瘸子却是想把她买来做暗娼。

于是陈妈一年的工钱都被瘸子拿走了,陈妈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她的第二任丈夫,因为瘸子要把捕蟹人开棺拆尸,这个情节的安排是为了突出陈妈的善良,她的遭遇与善良的对比则强化了文章的立意。

但是后来“我的妈妈”却额外出钱打发走了瘸子。但是变故又来了。

意料之外:“我”的过错

可是一个少年人,能有多大见识,我竟做了一件错事,是针对陈妈的一件错事。

一个算命的瞎子来到了我们家,而“我”竟然想戏弄算命的,于是“我”和其他姐弟让陈妈装作大户人家的老太太让瞎子算命。“我们”的初衷也是希望一生苦难的陈妈听几句好话,这个细节是陈妈与“我们”深厚情感的进一步说明。

但是万万没想到,瞎子竟然算出了陈妈的命:

早年丧父母,孤女没兄弟,三次嫁人,克死二夫。一夫尚在,如狼似虎,两造凶命,才得共度。命子无息,劳碌终身……

听到了这样的的话的陈妈再也忍受不住了,回到厨房嚎啕大哭。

但是木心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个情节呢?这个瞎子为什么要算这么准?这是全文的几个最大的伏笔之一,安排这个情节是为了文章的立意,这个谜底我们会在下文揭开。而这个谜底其实在上一部分的情节中就有了暗示。

一波三折:抗日战争爆发

我们不得不佩服木心在情节上所下的功夫,现在我们能解释为什么木心要在前文“我们”和陈妈的感情上下这么大的功夫,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一种同情,更重要的是为了第三个情节的安排。

因为抗战爆发,“我们”将一大把钥匙交给了她来保管,而“我们”逃难去了。只有从一开始就写陈妈与我们的感情,这个情节才自然合理。而才能解释陈妈在这个情节中的忍辱偷生。

包含算命说多动点木心是什么意思的词条

“我们”走了,但是我们请舅父来主持家政。想不到舅父认为“我们”客死他乡,在“我们”家里大吃大喝、中饱私囊,而舅母更是诬陷陈妈。

陈妈知道舅父一家的胡作非为,她警告他们说:

头顶三尺有神明,冤枉我,是为点啥?我懂!东家太太回来,我一五一十讲,你们赶我走,我爬也要爬去见主人家,要死,也得清清白白死!

一个女佣人,竟然比亲人还要重情重义。这个安排也是为了突出陈妈的善良,而在最后强化同情的深度。

木心

但是“我”的舅父竟然给了陈妈麻绳和刀让她自己挑。最后在“老实头”的帮助下陈妈出逃,这个老实头喜欢陈妈,他也是揭开谜底的一个关键人物。

后来在“老实头”的写信告知下,“我们”连夜“不宣而战”的回了家,当面揭开了舅父的丑恶嘴脸。

而陈妈也回来了:

陈妈到了,穿得整整齐齐,也不说也不哭,扑在板桌上动也不动。

这个细节说明了经受过苦难的陈妈已经“看淡了”,因为她此后终日念《心经》。这个细节说明了陈妈还活在瞎子的算命中,而陈妈再也走不出去了,这个情节再次强化了这个铺垫。

后来陈妈死了,在她死时,“母亲”为她准备了棺材与上好的寿衣。

而陈妈说:

“我也有这样的寿衣穿啊。”

陈妈看不到的永远是封建传统的束缚

我们用“瞎子算命”这个情节来揭示谜底。木心为什么要将瞎子算命写的这么准呢?

因为陈妈永远活在这种封建迷信之下,而正是由于瞎子的算命,才导致上文她与“老实头”之间的爱情没有结果,因为她始终有对于这个“算命”的顾虑。木心想要说明的就是这种迷信对陈妈的毒害之深。

而仅仅是陈妈吗?不是,因为在第一个情节中就有了这么一段话,“我”将陈妈和瘸子的故事告诉“我”的老师,注意是老师,教书育人的老师,而这个“老夫子”说:

“这是前世事,要管得早在前世管。”

而这时候的“我”隐约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老师、男仆都是自私的,不是什么近人情通世故。因为他们把原因全都归结给了所谓的“命”,他们自己都是自私的。

木心

所以小说中在战争时期,这群人所组成的社会充满了地痞、流氓、汉奸、敲竹杠。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母亲为苦难的陈妈准备了寿衣。

但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木心为什么要用“寿衣”作为题目呢?原文中倒是有一段对寿衣作用的解释:

那些有钱而无知的人们,把人的诞生、结婚、死亡,都弄成一个个花团锦簇的梦。在我渐知人事的漫长过程中,旁观这些“生”“婚”“死”的奢侈造作,即使一时说不明白,心里却日益清楚这不是幸乐、慰藉,乃是徒然枉然的铺陈。

古人对“死”比“生”更慎重,为什么?因为无知、因为对封建传统的苟且,让他们相信死后的世界是一种超脱,这其实不是对“死”的祝福,而是对“生”的逃避!

木心非常巧妙的抓住了“寿衣”这一点来立意。

所以反过来我们再看,陈妈的死是美好的吗?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以上这几点,我想不是,这是木心的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充满着残忍。

因为陈妈还是拿着母亲给她的寿衣而死的,陈妈到死还是相信着这种迷信、这种传统,即使她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她还是忍受忍受再忍受,她永远看不到制约她的东西。

她善良,但是她只能逃避。

事实上在故事的一开始,木心就点明了这一点,只是非常的隐晦。故事的开始,陈妈一直唱着一首“绕脚苦”的曲子。缠足是封建陋习的代表。

而“我”是什么态度呢?“我”想:

奇怪的是除了脚痛忍不住要诉苦,其他的苦似乎都是忍得住的。

木心这句话明显在强调些什么,是什么呢?是缠足。

因为人的脚坏掉了就再也站不稳了。

最后的感叹

但是陈妈死了,小说还没有结束。木心完全跳出了故事写下了两段话:

抗日战争将近胜利的那年,我离家到大都市自谋营生。

战争结束,我以同等学力考入大学。寄宿生。寒假暑假也在校度过。

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呢?第一点很明显,这两句话一下子就将故事带入了一种年代感与沧桑感,这个小故事所带来的影响一下子就大了许多。

但是更重要的是木心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再也不愿意回到故乡了呢?

因为陈妈死了和陈妈的死所代表的一切。

人心的可怕与善良的逝去,还有的就是陈妈的死被一件象征着封建传统的“寿衣”所“收买”。

“我”不再回来了,于是这种带着残忍的同情达到了极点。

这是作者最后的感叹。

结语

木心的小说基本上都带着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所以这就决定了木心在写小说时始终不能“置身事外”,所以他的立意往往同情居多,而这种同情带着沉重。

从各方面看《寿衣》都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佳作,它不直白,但是情感一直很真诚;它很隐晦,但是这是一种“不足与外人道”的同情。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bazi/11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