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华盖八字三阴的男命好吗

小编导读“上病下取”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是指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上部,而治疗下部的一种方法。为什么可以应用这种方法?临床如何应用?国医大师班秀文的总结如下——“上病下取”是《内经》治疗原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张景岳对此段经文分析得很确切,他说:

小编导读

“上病下取”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是指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上部,而治疗下部的一种方法。为什么可以应用这种方法?临床如何应用?国医大师班秀文的总结如下——

“上病下取”是《内经》治疗原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张景岳对此段经文分析得很确切,他说:“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谓如阳病者治其阴,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谓如阴病者治其阳,下滞者疏其上也。”

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气反,即病气相反之意,也就是说疾病表现的症状和疾病的症结所在不一致,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现却在上,或病本在上,而症状却表现在下。因而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可以采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的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要掌握好“上取”和“下取”的治疗方法,首先要弄清上与下如何区分,它的根据何在?我的体会是上下指部位而言,是相对的。它是根据人体脏腑经络的部位和相互关系、经脉的循行路线及表里阴阳关系来划分的。

人体是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统一整体,各组织器官是息息相关的。例如三焦是“决渎之官”,但分而言之,则“上焦如雾”在上,“下焦如渎”在下,从中焦、下焦来说,则中焦是上,下焦是下;心肺相邻,同居上焦,但肺为五脏之华盖,则肺在上而心在下;以肝肾而言,肾主封藏而肝主生发,则肾属下而肝在上;以心肺与肝肾来说,心肺俱居膈上,属于上,肝肾居于下焦,属于下;足三阳经起于头而走足,属于上,足三阴起于脚而走胸腹,属于下。

可见,上下的部位是相对的,但在相对之中,应以脾脏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上下划分的重点。因为脾居大腹而主中州,是上下升降的枢纽,上则可输心肺,下能达肝肾,外则可灌四旁,凡脾以上则属上,反之则属下。其次要注意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例如肾主水属下,心主火属上;肺属金主肃降而在上,脾属土主运化则在下。这些关系,不仅从部位来说,而且是从脏腑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理解的,心与肾,必须保持相互交通,水火既济的关系,才能使阴阳水火相互协调,保证人体的健康;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与肺,是相互滋生的关系,所以只有掌握好上下的划分,才能分清什么是“上病”,以便在治疗上采取“下取”的原则。

人体上下部位的划分,既然是从脏腑、经络的部位以及相互关系而来,因而“上病”之所以“下取”,也是以经络的循行、相互连属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依赖为依据的。

01根据经脉的根结标本

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系统,在内则连属脏腑,在外则联系筋肉、皮毛等组织。其中十二经脉的“根本”都在四肢,“标”和“结”却在头面和躯干,是“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卫气》),是气血运行转输的道路。气血的流通,阴阳的协调,都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密切的关系。如经脉功能失常,则经气不利,往往发生病变。

经络的病变,既可发生于本经,又可涉及其他有关的经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病变,不仅出现胸胀、胸痛、咳喘、肩背痛等本经的症状,而且有发热、溺黄等他经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经脉的分布,不仅上下之间有“纵向”的联系,而且在前后之间有“横向”的联系。

《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可见通过经脉根、结、标、本的联系,上病可及下,下病也可涉上,外病可传里,内病也可达表。

02根据脏腑之间的联系

五脏六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不仅在生理上有密切的联系,在病变上也相互影响。所以根据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可找出病根之所在。

例如心与肾有阴阳水火升降的关系,当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以致心阳独亢而出现心悸、怔忡、失眠甚则梦泄等心肾不交的症状,便可采取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之法。又如肺与大肠有表里阴阳的连属关系,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以引起肺气不利而胸满、咳喘等之变,采用苦寒通便之法便可达到“泻下可清上”的目的。

“上病下取”除了依据经脉的根、结、标、本和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外,还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从病位来说有表里上下之分,在病性则有寒热虚实之别。一般来说,表里寒热虚实诸证,都可用“上病下取”,但外感六淫的病变及内伤亏损而导致“上盛下虚”的病变,用“上病下取”法疗效较为满意。

“上病下取”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既用补法,也用泻法;既有外治,又有内治;既用针灸,又用药物。这是因为人体脏腑与体表苗窍有密切的联系,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体表各组织器官,所谓“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在内脏发生病变要采取针灸治疗时,可依照“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之旨,用补或泻之法。

如针灸学家所推崇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便是“上病下取”在针灸治疗中的经验概括。在药物的治疗,更是能补能泻,既能内治,也能外治。

例如发热、鼻衄、量多色红、脉洪数者,此为肺热炽盛之变,本《血证论》“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之旨,采用张仲景的泻心汤加牛膝、白茅根、荷叶之类治之,便能达到釜底抽薪、泻火止血的目的。

又如多年口舌糜烂、腰膝酸软、脉细数者,此为虚火上炎,阴虚阳浮,火不归原所致的上盛下虚之证,常用麦味地黄汤加少量肉桂反佐,引火归原,往往能治愈多年的痼疾。

再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夜难入寐、指麻指颤等上盛下虚之证,每每投以三甲复脉之类而收到阴复阳潜之效。

在外治上,凡外感风寒头痛、鼻塞者,用吴茱萸配生姜、生葱捣烂,加温外敷涌泉穴,则能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寒邪消散、表证解除的目的。

国医大师经验集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七十年临床及教学生涯的体会及经验荟萃——

《国医大师班秀文学术经验集成》

本书介绍了国医大师班秀文的治学方法、学术思想和独有创新的心得体会,并有班老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疑难病案之荟萃,以及班老常用的经验方,是班老临床经验之精华。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博中有专。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国医大师班秀文学术经验集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莉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四柱华盖八字三阴的男命好吗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bazi/11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