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山八字窗花瓦

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有河流穿城而过,水面上俯贴着弯弯的杜下桥,河东河西两岸居民怡然自得,远远看过去整座城池彰显着江南的秀丽和雅致。这就是杜桥,一座充满高光和活力的山水小城。这是一片安静的街区,因为是早晨,小镇还处于一种将醒未醒的状态,那些沿河的建筑盛放着世间琐碎温暖的生活。一丛青葱,一株月季,一盆水

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有河流穿城而过,水面上俯贴着弯弯的杜下桥,河东河西两岸居民怡然自得,远远看过去整座城池彰显着江南的秀丽和雅致。

这就是杜桥,一座充满高光和活力的山水小城。

这是一片安静的街区,因为是早晨,小镇还处于一种将醒未醒的状态,那些沿河的建筑盛放着世间琐碎温暖的生活。

一丛青葱,一株月季,一盆水仙,一抹菜苗,还有各色门匾、对联、屋檐下的红灯笼,所有的一切柔软了小镇的线条,也柔软了这样的清晨。

穿城而过的杜下桥,默默地,很不起眼,却与百姓的生活贴得近。人们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走,可爱的小女孩趴在桥的栏杆上,她在观看桥外面的世界。

这座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真正的杜下桥早已深入杜桥人的骨髓和灵魂之中,无需雄伟的建筑来支撑。

一张名片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杜桥叫得响的名片是眼镜。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杜桥人的自强精神,杜桥的眼镜进入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完成了从卖眼镜到制造眼镜的“蝶变”过程。

除了眼镜,杜桥的机械业、制造业、民间工艺也是独树一帜,比如:泥塑、木雕、漆金、剪纸、花灯,有着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特别是泥塑和夹苎脱胎漆艺,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杜川路那间不起眼的小屋里,你会被眼前的色彩所惊讶,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一屋子五彩的泥塑,让人应接不暇。坐在屋里朱吕贵老人,精心绘制和润色其人物造型,使得泥塑成为雅俗共赏,乡土味十足的艺术品,也成就了杜桥古朴风雅的另一张名片。

如今的杜桥,以强化山水意境、传承人文古韵为注脚,着力打造旧城活力、北城品质、南城都市、特色景观四个风貌区。如果把杜桥比作一颗卫星,它绝对是一颗魅力四射的卫星,盘旋在台州湾畔,不断地集聚,不断地旋转,不断地裂变,也不断地凝固,然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老街最能看出一个地方的底蕴和气质。杜桥有特色的老街不多,唯有西街一直存在杜桥中心地带。

灰色的瓦、青灰色的砖、老旧的窗格、古朴的窗花、微微翘起的檐角,以及那些大小不一的水泥石,在温热的阳光照射下来,闪烁着一种神秘而莫测的幽亮。

西街不长,200多米,两边的房屋挨得特别的近,抬头看天空,窄得只见一方浅浅的蓝。

老房子大都是两层木结构,下面那层基本上是那种门板可以卸掉的店面房,木质的门板和窗大都被风雨冲洗得沟壑纵生,看上去就像是一幅陈旧的版画。

那些年老的人悠闲地坐在两旁的石阶上,抽着烟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燃起的烟灰长长的,也不急着去掸落,忽明忽暗的烟火在老人的手指间亮灭着,那悠悠的姿态跟老街周边的缓慢倒是相配得很。

从街首到街尾,几分钟就可以走过,临街的铺子一个挨着一个,那些将已消失的老行当,在这条不长的老街上比比皆是:打银器的、修手表的、钉秤的、打蜡镬的、做裁缝的、做扁担的、编竹篮花圈的、补鞋的……

每逢传统集市日,西街两边摆放着大多是传统的木制用品,这是老街的专卖特色,木凳、木椅、木桶、木桌、还有一些女孩出嫁时的一些木器,全可以在这里找到。

川山八字窗花瓦

那些从各个乡镇过来赶集的人,聚集在这条窄窄的老街上,西街的集市热闹接地气,那种质朴未经雕饰的气息在集市上弥漫着,他们穿着素朴的衣衫,脸上洋溢着欢喜。

漫步杜桥大地,还有川山晓日,凤岭夕照,白崖观海,嵩山听涛……

杜桥风光无限,只要有空闲去走走,用真情去感受。一年四季,风花雪月,随处都有怡然景致。尽管不像名山大川那般恢弘壮丽,确也如普普通通的杜桥人,不避庸常,不事张扬,惟有细心品味,方能领略到那份“外显蓬勃、内藏波澜”的境界。

作者简介:

李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协理事,台州散文创作委副主任,临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出版散文集《边走边看》,《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并获临海市文化精品工程。散文作品在《美文》、《散文百家》、《读者》《西南作家文学》、《浙江作家》、《作家导报》、《作家选刊》等发表,并有多篇散文入选《2009年当代散文精选》、《2010年中国精美散文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2015年当代散文精选》。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bazi/11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