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墙端部和根部

杜家初小印象和薛史小学记忆 (一)——悼消亡的乡村小学作者 张 明初小即初级小学,只设小学初级班;高小即高级小学,只设高级班。如果既有初级班、又有高级班,叫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初小、高小和完小的称谓,始于民国、止于文化大革命前后。文革以后一段时间,一些初级小学不称初小,称“学校”。“初小”一词,近些

杜家初小印象和薛史小学记忆 (一)

——悼消亡的乡村小学

作者 张 明

初小即初级小学,只设小学初级班;高小即高级小学,只设高级班。如果既有初级班、又有高级班,叫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初小、高小和完小的称谓,始于民国、止于文化大革命前后。文革以后一段时间,一些初级小学不称初小,称“学校”。“初小”一词,近些年又有人重新用了起来。

华县辛庄杜家初小的原址在后来的薛史小学(淑勤小学)以西约50米处,此处原为牛王庙,是个道观。该初小之所以称杜家,缘于校址所在的牛王庙为杜家村所有。据说1952年前牛王庙一直驻有道士,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杜家村人的先祖原居秦岭南麓,至今在秦岭山地仍有山林,属于“生态移民”,清朝光绪年代后移居现址,至今有100~130年历史,据此或可推测牛王庙的建筑年代。应该是木材充足的原因,杜家村修建的牛王庙,规模大于沙张村的老爷庙、南杜村的娘娘庙。《华县志》载:“民国24年(1935)创政教合一之保学,每保一校,保长承办。保内儿童,均须就学,校长、教员由教育局遴选呈县府委任,联保主任督办保学。”牛王庙应该是当年沙张、杜家、南杜三村保小学的所在地。

牛王庙杜家初小即后来的华州区薛史小学的前身。笔者没有在牛王庙杜家初小读过书,对该校只有模糊的印象。但在现址的杜家初小读过书、在薛史小学当过4、5年民办老师,对后来的杜家初小和薛史小学有深刻记忆。

牛王庙位于杜家村东、薛史到南杜村之间乡道的北侧。据年长的乡亲讲,牛王庙杜家初小1949年后一段时间内,曾名杜家普小,普小即普通小学。笔者记事时,该校已名初小。沙张、杜家、南杜三村的孩子均在牛王庙里的杜家初小读书,读到四年级后,再转到小涨村或辛庄村的完小,读五、六年级。

笔者三、四岁时的一个初夏,随父亲第一次去牛王庙杜家初小。父亲当时好像是去找学校的老师借书,但没有借到,从此再没去过,但此后叔父带着笔者去过牛王庙初小一两次。

牛王庙院落为长方形,南北4间(4椽)宽,合今尺约13.2米,东西长约40多米;庙北为农田,南侧为乡道。小时候随长辈从南侧乡道经过该校时,听到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心中有无限的向往。如果今天评议笔者幼年对牛王庙初小的向往,应该说并非出于对读书的渴望,而是一个正常的儿童对体验未经历过的新事物的向往。

八字墙端部和根部

牛王庙初小为三进院,庙门不算高大,但比一般庄户富裕人家的门楼要气派得多。除后院的夯土墙外,围墙全用青砖垒砌。大门两侧的院墙比较高,呈八字形,像张开了双臂的大汉,欢迎村民到庙中上香、敬神。庙门外两侧的八字墙,用白灰平展展地泥了两块约2米见方的地方,上面写着什么,或者画着什么,已经记不得了。门楣上方也有一白灰泥就的地方,写着“杜家初小”四个一尺见方的楷书大字,颜色好像是黑色。

校门外南侧、乡道边有一棵高大的雌皂角树,是方圆十几里最大的一棵树,树龄在百年以上,胸径两个成年人伸展胳膊不能合围,印象中的树冠高有十五米左右。距地约一米五左右、树干分东西两大枝,东枝比西枝更为粗大、茂盛。据说该树原有三大枝,南枝最为繁茂。南枝不知何年被雷电所击后,干枯、腐朽,南枝根部的树干处逐步形成一宽大的树洞,小孩可以进入其中。印象中的皂荚树像一把破损的伞,东枝努力地伸向东方,似乎要为牛王庙初小遮风挡雨。每年夏天,经常有杜家村的老少爬上树,手持夹杆或采勾摘青绿的皂角。如果其它两村的孩子爬上树摘皂角,总会被该村人虚张声势的喝斥、甚至追赶一番。过去农村生活所用的洗涤剂,有草木灰水和皂角水两种。皂角中所含的皂角碱,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洗涤剂。

牛王庙杜家初小的校门后是一进小院,迎门有个影壁。绕过影壁可见四间不算高大的房子,外墙涂为朱红色,三扇小窗下植了几株月季。北侧第二间为穿堂通道,在通道中抬头可见房屋为五道檩。通道南侧有一小木门,门内是一个教室,室内的光线来自东西檐下的四个木格窗,光线不好,黑糊糊的,教室内墙上依稀可见神话题材的彩绘。在门口可以闻到教室内散发的、淡淡的、味道特殊的香火味。据说这个教室曾是牛王庙的正殿,供奉着牛王神的泥塑,是牛王神处理公务的地方。穿堂通道北侧是一间教师办公室、门向南,据说这间屋过去是牛王庙道士的住处。

二进院略大一些,院中植了三、四株梨、枣、海棠之类的果树,树不算高大,刚刚挂果。二进院后也是四间、五道檩木构房屋,北侧第二间仍为一穿堂通道,通道末端安了个木门。走道南为一教室,教室门向西、冲二进院,门两侧有两个旧式木格窗,教室的后窗只有一个,很小、安得很高。据说该教室原为牛王神的寝宫,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宿舍吧,里面曾塑有牛王神夫妇的泥像,但墙面上没有图画。穿堂走道北为一间教师办公室,门向西开,门北侧有一个旧式木格窗。据说这间教师办公室,原来是牛王庙道士的厨房。从二进院通过木门可以进入学校的三进院、即后院。

据说牛王庙本为二进院,1963年春天所见后院南、北、东三面的夯土墙,为后来所建。牛王庙后面的这块土地属于庙产,是道士种菜的地方。后院当时已辟为牛王庙初小的操场,院子空空如也,不记得其中有任何运动器材。在后院能看见南墙外,有一排树干笔直的白杨。杨树叶在初夏的风中,哗啦啦地响着。

大饥饿后的1963年,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薛遇春、一名杜万义,均是刚从中学毕业、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也均是民办教师。杜万义是牛王庙所在的杜家村人,薛遇春是薛家村人,两人的家距学校均不远。打笔者记事至1980年,先后在该校任过教的老师,总计约15位,其中杜万义老师在该校的服务时间最长。

据《华县志》记载,华州的民办学校和民办教师,始于大饥饿的1962年。1962和1963两年因经济困难,全县(区)共有66所小学、211个教学班、210位教师,由公办转为民办。杜家初小应该是这66所由公办转为民办的小学之一。

听长辈说,本家的张碧巧姑,中学毕业后曾在牛王庙杜家初小(或普小)代过课,和她同期在该校任教的一个公办教师姓赵。碧巧姑在该校任教,是薛遇春、杜万义两位老师之前的事了。谁在她之前在该校任过教,已经没人记得了。

1964年夏天随叔父去牛王庙杜家初小时,该校后院东、南、北三面围墙已颓塌。我们从学校南侧的乡道,直接到了孩子们玩耍的操场。不记得与薛老师、杜老师在操场说过什么。但根据事后多少年长辈们的无数次笑谈,知道我当时向两位老师要求提前一年上学,口齿很不清楚地说过:“我要上学,薛老猪(师)说行,杜老猪(师)说不行。”(未完待续)

原文来源:华山文学

原文作者:张明

整理编辑:华山文学、华州文史荟萃

原创文章,作者:凯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rixz.com/bazi/112348.html